2025年4月28日,展览“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在西岸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聚焦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上海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演变历程,通过住宅、新城开发、公共文化建筑、城市更新等类型,揭示了地方性创造与全球文化变迁之间的复杂联系,引领观众走进一部七十五年的建城史,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和情感汇集于此。展览由同济大学教授李翔宁担任主策展人、青年策展人高长军担任执行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团队担纲展览学术研究,通过九个主题板块、超80个经典案例、超300件展品,带领观众走进从社会主义初期建设到全球化时代上海建筑与城市发展的完整历程。

2025年4月28日,“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本次展览运用多种材料展现建筑与城市文化,图为工人新村(漕溪新村)的内景模型。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4月28日,“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观众观展。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2025年4月28日,“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展览除了摄影、图纸、模型等,还有一些艺术家关于城市与建筑的创作,图中一幅大型作品为绘造社关于世博主题的创作。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关于展览中的建筑选择,李翔宁称一是考虑它在建筑学中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想兼顾一些烟火气的东西。“从建国,改革开放,包括世博会,都给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我希望这种活力能够延续下去,通过展览让人能够回顾城市的历史和茁壮成长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畅想这座城市的未来。”李翔宁说。

本次展览的主海报选自摄影师陆杰的作品《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设者》,拍摄于2007年
“展览里我比较喜欢上世纪90年代前的一些部分。”观众华先生是70后,他说,“那时城市空间有留白,我想到以前还能人民广场踢足球,这是很美好的回忆。”90后的杨女士认为,展览梳理很详实,材料很丰富。“但总感觉其中人的元素少了一些,更偏向于建筑本身。”她说。
本次展览设立9个板块。“新纪元的开启”为开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在公共建筑、校园规划和体育设施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城市内涵。

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文远楼。资料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居住的变迁”从工人新村到当代高层公寓,揭示了公共居住空间如何重塑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活。

曲阳新村。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漕溪大楼。资料来源:陆杰工作室
“改革的先声”聚焦改革开放初期,新型建筑如国际化酒店、文化设施的涌现,标志着城市功能的现代化转型。

上海铁路新客站。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新客站广场。20世纪90年代,陆杰

建设中的华亭宾馆。20世纪80年代初,陆杰

华东电力大楼及周边航拍,1994年,陆杰

上海新锦江大酒店。资料来源: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造陆家嘴”展示了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的崛起,重新定义了城市空间尺度。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资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金茂大厦。资料来源:SOM
“迈向全球城市”通过标志性建筑项目,展现了上海如何确立其全球城市的地位。

上海商城。资料来源:上海商城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资料来源:gmp建筑事务所
“实验性探索”呈现了本土建筑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实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资料来源:致正建筑工作室
“世博连接世界”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例,探讨了重大事件对城市风貌与国际形象的深远影响。

世博园区规划——申办2010年世博会方案。资料来源:法国AS建筑工作室
“水岸新生”揭示了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的现代转型。

阿里巴巴上海总部。资料来源: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资料来源:苏圣亮
“适应性再生”则通过外滩历史建筑群改造等城市更新实践,展现了高密度城市环境中保护与创新的平衡。

南京东路。1992年,陆杰

南京东路步行街城市设计。资料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洛克·外滩源。资料来源: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展览深入探讨建筑在重塑城市空间与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包括战后一代建筑师设计的公共建筑与住宅遗产,改革开放初期涌现的建筑类型与新城开发模式,以及当代上海与世界在建筑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汇聚了包括数位普利兹克奖得主在内的大批国内外著名建筑师和事务所,汇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的建筑设计机构,并且首次展出了数十件珍贵的建筑档案和几十段城市与建筑历史影像,生动地呈现建筑师智慧在上海留下的城市印记。
展览以学术研究与创意实践重新解码城市文化基因,通过梳理档案并引入当代视角,重构上海本土文化的叙事体系。漫步展览,观众得以从崭新的视角一览身边活生生的城市发展史,深入诸多耳熟能详的建筑和街区内部,例如中苏友好大厦(现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体育馆(现上海大舞台)、同济大学、上海图书馆、东方明珠、上海中心、上海商城、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世博园区,以及黄浦江水岸、新天地、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街区等等。通过丰富的建筑案例和历史脉络的梳理,细腻呈现上海城市的肌理与文化演进的剖面。
除了与建筑相关的摄影、模型与图纸,“建造上海”在学术研究之外亦纳入当代艺术的视角,绘造社、邱岸雄、殷漪、崔洁、胡为一等多位艺术家关于上海城市与建筑的绘画、影像、新媒体、声音等跨媒介装置与展览主题进行深度对话,在与观众互动的同时,与当下的上海城市脉动产生共鸣。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5年4月29日—8月3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西岸美术馆
星巴克五月天249元联名杯炒至799元!官方系统崩了?最新回应……
山西运城虐童致死案宣判,生父发声:离最想要的结果还差一点,会继续讨公道
贵阳银行:一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4.43亿元,同比下降6.82%
美国政府开辟对本国最古老大学新战线 两部门调查哈佛及其法学期刊
欧洲央行决策者警告:欧元区经济前景黯淡,通胀预期面临下行风险